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宝博app官网’剖析鸿门宴:从政治心理学角度解释项羽为何放走了刘邦?

时间:2023-03-01
更多
  

本文摘要: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在咸阳郊野的鸿门举行了一次宴会。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在咸阳郊野的鸿门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上,范增多次表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犹犹豫豫,未能决断,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史记》中纪录,鸿门宴是项羽与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然是开端,却在某种水平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效果,甚至一度有人认为,鸿门宴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乐成建设汉朝的原因。

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在鸿门宴上放掉刘邦?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优柔寡断?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思考——这是“前景效应”的体现。什么是“前景效应”?政治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前景效应,接下来我们用两个简朴的案例来解释它的基本理论。

假设,世界上即将有一种疾病发作案例一:假设,世界上即将有一种疾病发作,而且预计这种疾病将会导致600人丧生。现在,有两种方案可以应对:接纳方案1,将有200人被救活;接纳方案2,将有1/3的概率救活全部人,但有2/3的概率一个也救不活。你会选择哪一个?案例二:同样的配景,世界即将发作一种疾病,预计会导致600人丧生,现在换了两种方案:方案1将会导致400人死亡;方案2将有1/3的概率无人死亡,2/3的概率导致600人全部死亡。

你又会选择哪一个?Kahneman这是经济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在1987年做的两组实验,第一个实验处于努力框架中,两种方案平均都可以救活200人,但72%的人选择了方案1。第二个实验处于消极框架中,两种方案同样平均可以救活200人,但78%的人选择了方案2。

(顺便一提,Kahneman凭借这一理论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就是前景效应的一个展现,这一理论可以引申出三个基本结论:1.大多数人在面临赢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凭据参考点决议简言之,人在面临赢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赢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释义图除相识释经济学上的某些现象,前景理论同样适用于历史事实。举个例子,秦朝末年,有一个叫做陈婴的人,此人一向严谨公正,因此被人尊为敦朴父老。

秦末战争发作后,当地的年轻人杀死县令,聚集了数千人,想要尊陈婴为首脑,陈婴的母亲对他说,“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台甫,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这句话大意就是说,自从我嫁到你家来,就没听说过你们陈家有朱紫,如今突然得名,未必是什么好事,不如找一小我私家追随,如果乐成了,则可以封侯,倘若失败了,也不至于被世人所指。

陈婴以为母亲说得对,于是率领军队投靠了项梁。这其实完全切合前景效应的第一个基本结论——大多数人在面临赢利的时候使风险规避的。

陈婴一夜之间被人举为首领,可以指挥上千人的军队,在面临这样一种利益的时候,他退而求其次,没有选择成为这支军队的“王”,而是选择了更宁静的方式,投奔了实力越发雄厚的项梁。玄武门之变再举一个例子,唐朝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斩杀李建成与李元吉,并胁迫父亲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李世民为何接纳如此极端的方式夺取皇位?我们也可以用前景理论来分析。

李世民的参照点无疑是成为天子,而在其时的政治形势下,太子李建成更占优势,相反的,李世民则处于劣势,或者说,正处在一种“损失”的状态中,凭据前景理论的第二个基本结论,在面临损失时,人更趋向于冒险,正因如此,李世民豪赌一场,杀兄逼父,坐上皇位。项羽的“参照点”凭据前景效应理论,一小我私家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他的参照点是什么。那么,鸿门宴上,项羽做出选择时的参照点是什么?换句话说,他想到达什么目的?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秦末浊世,人人心里都有对自己的定位,陈婴只想做一支军队中的副手,项燕想做一方将领,而项羽要比他们更有雄心,《史记》纪录,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和叔父项梁一同前去寓目,看着嬴政风景无比的容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由此可见,项羽是想灭掉秦朝的,但攻灭秦朝之后,他想建设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秩序呢?秦始天子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其时摆在项羽眼前的无非三条门路:共主、诸侯、帝制。

宝博app官网

第一,共主,也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天下由天子统领,分封各诸侯,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较高的自主权,而天子对各诸侯实行有效的控制。第二,诸侯,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体制。

天子虚设,诸侯权力膨胀。第三,帝制,即秦朝的政治体制。

没有诸侯,天下由天子一人统领,权力集中。春秋时代舆图在这三条门路中,项羽选择了第二条——“诸侯”体制,再详细一点,他想要构建一个春秋时代的政治局势,即“霸主-诸侯”体制。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率领数万楚军与四十万秦军在巨鹿一带展开决战,最终以少胜多,扑灭秦军王离势力,迫使秦将章邯投降。

在项羽的政治生涯中,巨鹿之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经此一战,秦朝主力被灭,彻底走上了名存实亡的门路,而项羽也书写了以少胜多的神话,由此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史记》也正是在巨鹿之战之后,项羽的政治理想逐渐明晰起来。《史记》纪录,巨鹿之战后,项羽召见各诸侯,众多诸侯没有人敢抬头仰视他。

于是,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到这,项羽的政治理想已经比力显着了,第一,他并没有除掉其他诸侯,也就是说他并不否认诸侯的存在,也认可诸侯的名分和职位。

第二,他“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虽然不排挤诸侯的存在,但项羽有个要求, 各路诸侯必须认可他的霸主职位。简朴来说,项羽想要成为诸侯中的霸主,想要成为类似“春秋五霸”那样的存在。项羽、刘邦灭秦之战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顺便一提,或许有许多人认为,在“帝制”与“霸主”之间,刘邦选择了前者,代表着新兴阶级,项羽选择了后者,是开了历史的倒车,因此项羽一定会败给刘邦,这样的明白固然有合理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项羽会选择“霸主-诸侯”模式并不奇怪,因为在项羽生活的时代,秦朝建设的“帝制”仅仅存活了15年,而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霸主-诸侯”模式下的春秋时代足足延续了近300年,以秦末人民的视角来看,想要得出“秦朝模式比春秋模式更优秀”的论点并不容易,所以项羽做出那样的选择是完全可以明白的。鸿门宴上的攻心战知道了项羽的参照点,我们就可以开始正式分析“鸿门宴”这一事件了。鸿门宴之前,项羽得知刘邦“欲王关中”,于是震怒,下令“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

紧接着,范增又对他说,“吾令人望其(刘邦)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刘邦画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项羽震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

宝博体育APP官方网站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资治通鉴·汉本纪》项羽之所以震怒,有两点原因,第一,出自曹无伤之口——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欲王关中”;第二,出自范增之口,“此天子气也”。关于第一点,在项羽和秦军鏖战的时候,刘邦坐享其成,率先攻入关中,项羽自然十分恼怒,更重要的是,刘邦“欲王关中”,想要无视项羽,自己称王,这和项羽所设想的霸主职位相冲突;关于第二点,范增所说的“天子气”,险些就是昭示,他明确地告诉项羽,刘邦是想成为天子的人,这也显着和项羽所设想的政治局势“不兼容”。范增画像在这样的配景下,项羽恨不得马上杀了刘邦,可是,鸿门宴一开始,刘邦就尽力放低姿态,想要项羽相信,自己只不外想要成为一方诸侯,绝对不会与项羽争夺霸主职位,更不会成为天子。

《史记》纪录,到场鸿门宴时,刘邦只率领了几百人,而且见到项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致歉,说有人挑拨自己和项羽之间的关系。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史记》樊哙画像项羽的智囊范增固然不相信刘邦这一套鬼话,于是在酒席上多次表示项羽动手除掉刘邦一行人,甚至让项庄以舞剑为名,乘隙杀了刘邦。然而,就在形势危急之时,樊哙入帐,对项羽说了这样一席话:“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关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收支与很是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一段话无疑让项羽感受舒服,第一,再次强调刘邦虽然率先攻入咸阳,可是并没有享受富贵,而是等候着项羽的到来;第二,尊称项羽为“大王”,表示了刘邦一行人心目中项羽的政治身份就是天下霸主;第三,强调刘邦的最终目的不外是“封侯之赏”,想要成为一方诸侯,绝没有挑战项羽的意思。故事到这里,项羽已经险些认定,刘邦无非想要成为诸侯,并不是想成为霸主或是天子。那么此时,他有两个选择,第一,杀掉刘邦,与其十万军队鏖战关中。

第二,放掉刘邦。展开来讲,如果杀死刘邦,与其关中的十万军队展开屠杀,未必能大获全胜,就算最终彻底消灭了刘邦势力,项羽自身的实力也肯定受到削弱;如果放走刘邦,刘邦认可了自己的霸主职位,自己封他为一方诸侯,二者并非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彭越画像此外,其时并非只有刘邦、项羽两个军事团体,除了二者之外,另有以魏王豹、彭越等人为主的魏国军事团体、以燕王韩广为主的燕国军事团体等等,与他们相比,刘邦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在刘邦表现归顺、认可项羽霸主职位之后,项羽很有可能把他当做手下的一般诸侯去看待了。凭据前景效应的基本理论,人在面临赢利时,都不愿冒风险。

鸿门宴上,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职位,因此做出了规避风险的选择,放走了刘邦。范增固然看透了刘邦的意图,以致于得知刘邦走后,叹息“竖子不足以谋”,只不外一切都已经晚了,鸿门宴上的攻心战为楚汉相争埋下了伏笔,以后的历史也确实如范增所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结语:鸿门宴能给我们什么启示?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基础原因在于,其政治理念是构建一个类似春秋时代的“霸主-诸侯”模式,以此为“参照点”,在处于优势职位时,项羽举行了规避风险的选择,在刘邦表现愿意认可其霸主职位之后,制止了和刘邦团体的军事斗争,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体制当中,把刘邦与其他臣服于自己的诸侯同等看待。

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得以逃离鸿门宴。鸿门宴那么,用前景理论去分析鸿门宴,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第一,不能完全用人物性格等简朴因素去分析历史。

项羽最终被刘邦所消灭,固然和项羽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但人物性格不能解释所有的历史现象,就像鸿门宴一样,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做出的选择肯定有其深层的原理与历史逻辑。楚汉之争第二,合理使用前景理论,明确自己的参照点。前景理论只是一种形貌性模型,也就是说,它只能告诉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怎么做,但不会告诉人们该怎么做。

可是,在得知前景理论的看法之后,我们可以预测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知晓了“参照点”的重要性,在人生中,我们为自己确定了怎样的心理定位,将影响之后的种种选择,所以,实时确定、调整自己的心理定位,是比做出选择更重要的事情。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等。


本文关键词:宝博体育,宝博体育APP官方网站,宝博app官网

本文来源:宝博体育-www.qintengtech.com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茄子河区过建大楼695号   电话:16993489679
传真:0896-98589990
ICP备案编号:ICP备24274225号-3
Copyright © 2006-2021 www.qintengtech.com. 宝博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